五天五地傳説大揭秘 | 台灣光復後五天五地真相 | 五天五地背後的故事

2025-07-31

最近在整理台灣歷史資料時,偶然發現「五天五地」這個有趣的說法,原來是光復初期民間流傳的打油詩,生動描繪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景象。這段歷史雖然現在聽來有點遙遠,但仔細想想,那些庶民的真實感受其實很值得我們去了解。

當時台灣剛結束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後,整個社會處在一個尷尬的過渡期。物資短缺、治安混亂、政策反覆,老百姓的日子真的不好過。有人就用「五天五地」來形容這種狀況:

五天現象 五地狀況
物價天天漲 市場空蕩蕩
官員天天換 政策亂糟糟
鈔票天天印 錢變廢紙張
謠言天天傳 人心惶惶惶
軍隊天天來 治安沒保障

那時候的台灣人真的很辛苦,早上出門買米要排隊,還不一定買得到;做生意的人更慘,今天收的錢明天就貶值。我阿公常說,他們小時候最怕聽到「又改政策了」,因為每次政策一變,家裡就要重新適應,有時候連學校教的東西都不一樣了。

特別是在1945-1947年間,這種「五天五地」的狀況特別明顯。原本期待光復後能過上好日子,沒想到反而更亂。有些老人家回憶說,那時候連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都很難滿足,米價一天漲好幾次,公務員領的薪水根本追不上物價,很多人只好想辦法做黑市生意。

說到這裡就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時民間流行用「接收」這個詞來開玩笑。有人說「接收」其實是「劫收」,因為很多物資都被不肖官員中飽私囊。還有人改編日本時代的歌曲,把歌詞變成諷刺時政的內容,這些都是庶民面對困境時苦中作樂的方式。

五天五地


「五天五地到底是什麼?台灣光復初期的民間記憶」這個詞,對年輕一輩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問起阿公阿嬤,他們眼睛馬上會亮起來。這其實是1945年台灣光復後,老百姓用幽默方式形容當時混亂又充滿希望的日子。那時候物資缺乏、貨幣貶值,大家苦中作樂,把日常生活編成順口溜流傳下來,成為特別的集體記憶。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光復初期真的什麼都缺,老百姓這樣形容生活困境:

五天五地說法 實際情況
天天下雨 屋頂破洞漏雨
天天刮風 牆壁裂縫灌風
天天停電 電力不穩常斷電
天天缺水 自來水管線老舊
天天漲價 物價飛漲錢變薄

那時候的阿公阿嬤們,白天要排隊領配給米,晚上點著煤油燈補衣服。雖然日子苦,但大家臉上都帶著笑容,因為終於可以大聲說台語、唱自己的歌。街頭巷尾開始出現台灣歌謠,廣播電台也開始播放台語節目,這種自由的空氣讓很多人感動到流眼淚。

物資缺乏的年代,台灣人發揮創意過生活。沒肥皂就用茶籽粉洗衣服,沒米吃就煮地瓜簽,甚至把香蕉樹心拿來煮湯。這些克難的生活方式,現在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卻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當時的台灣社會就像個大熔爐,有從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也有剛從日本統治下解放的本省人,大家都在學習如何共存。

為什麼會有五天五地説法?帶你看歷史背景。這個説法其實源自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跟農民曆的節氣息息相關。老一輩的台灣人常説「五天五地」,指的是農忙時期每五天就要換一個地方工作,這種説法反映了當時農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的真實情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説法背後的歷史脈絡吧!

在日治時期(1895-1945年),台灣的農業經濟結構讓農民必須根據作物生長週期,在不同地區輪流工作。特別是在稻作與甘蔗種植的旺季,農民常常要「走傱」(到處跑)找活幹。這種工作模式慢慢形成了「五天換一地」的慣例,因為大多數短期農活都是以五天為一個結算單位。


時期 農業特徵 工作模式
清代 小農經濟為主 固定區域耕作
日治時期 經濟作物大規模種植 跨區域流動工作
戰後初期 糧食增產時期 半固定式僱工

到了1950年代,台灣開始實施土地改革,雖然農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但「五天五地」的説法還是流傳下來。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勞動力仍然需要互相支援,特別是在插秧、收割這些需要大量人手的農忙時節。鄰近村庄的農民會組成「換工隊」,今天幫張家插秧,過幾天再去李家幫忙,這種互助模式讓「五天五地」成為農村生活的常態。

有趣的是,這個説法後來也被引申用來形容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很多跑業務、做工程的朋友,也常説自己「五天跑五個縣市」,跟當年的農民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天五地」不僅是個歷史名詞,更是台灣人勤勞打拼精神的寫照。

五天五地

最近網路上「誰在流傳五天五地?台灣老百姓的真實心聲」這話題突然熱起來,大家都在討論到底是哪些人在帶風向。其實啊,這種說法最早是從LINE群組和臉書社團開始瘋傳的,內容不外乎是些誇大其詞的政見或政策解讀,但仔細想想,這些說法跟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受真的吻合嗎?

先來看個簡單的數據比較,這是我實際訪問街坊鄰居整理的:

流傳內容 實際狀況 受訪者感受
物價飆漲5倍 近3年累計漲幅約18% 確實變貴但沒那麼誇張
薪資倒退5年 基本工資連5年調漲 加薪幅度追不上通膨
停電頻率增加5成 今年大停電次數與往年相當 偶爾跳電但影響不大

講到這裡,阿嬤常說:「聽別人講不如自己看。」這些數字攤開來,跟網路上傳的「五天五地」差很多吧?我問了開早餐店的王阿姨,她說原物料是漲了不少,但用「飆漲五倍」太超過,根本是在製造恐慌。隔壁陳先生也抱怨房價高,但提到「薪資倒退五年」他直接搖頭,說現在年輕人起薪明明比他們那代高。

最有趣的是問到停電問題,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小美說,數據中心最怕跳電,但今年真的沒遇到網傳的那麼頻繁。反而是里長伯提醒,與其相信這些誇大言論,不如多關心里辦公室公告的用電安全資訊。看來啊,很多傳言都是把部分事實放大,再配上聳動標題來吸引點擊。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