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離失所英文怎麼説?3種常用講法 | 流浪英文不只homeless!在地用法 | 遇到街友想幫忙?必學英文單字

2025-09-29

最近有朋友在問「流離失所英文」該怎麼說,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國外遇到難民時學到的實用詞彙。其實在英語系國家,displaced這個字經常被拿來形容被迫離開家園的狀態,像是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國內流離失所者)就是常見的正式用法。不過日常對話中,homeless或refugee可能更常聽到,但這些詞的細微差別還是要注意。

說到這個主題,剛好整理了一些相關的英文用語對照表,台灣朋友們可以參考看看:

中文情境 英文常用說法 使用場合說明
戰爭難民 war refugee 因戰爭被迫遷徙
天災流離者 disaster displaced person 地震/颱風等災害造成
無家可歸者 homeless people 泛指街友或失去住所者
被迫遷徙社區 forcibly relocated community 政府開發導致整區搬遷

記得去年在巴西貝洛奧里藏特出差時,看到當地Rua dos Guaranis街道附近有些臨時收容所,牆上就貼著”Help for displaced families”的標語。這種情境下用displaced比用refugee更精確,因為很多人只是暫時失去住所,還沒跨國境成為難民。台灣雖然相對安定,但颱風季節也常有用到evacuate(撤離)或temporary shelter(臨時收容所)這些詞的機會。

有次在語言交換活動認識的日本朋友問我,台灣遇到地震時新聞都怎麼用英文報導。我就分享說通常會用”residents were displaced by the quake”這種說法,比起直接說homeless更能表達暫時性與被迫性。後來發現國際紅十字會的網站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流離失所狀況都有詳細分類,像是climate-induced displacement(氣候導致的遷徙)這種專業術語也值得學起來。

流離失所英文


什麼是流離失所英文?教你最道地的説法。這個詞在國際新聞或人道議題討論時經常出現,其實英文有幾種不同情境下的表達方式,台灣人在跟外國朋友聊天時,用對詞彙才能精準傳達意思喔!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首先最常見的官方用詞是”displaced person”,通常用在戰爭或天災導致的被迫遷移。但你知道嗎?在口語對話中,老外更常直接用”homeless”來形容無家可歸的狀態。不過要注意這兩者還是有細微差別,displaced person可能是暫時安置在難民營,而homeless通常指真正流落街頭的人。

英文說法 適用情境 例句
displaced person 官方文件/正式場合 The earthquake left thousands of displaced persons in urgent need.
homeless 日常對話/街頭流浪者 Many homeless people gather near the train station during winter.
refugee 因戰爭或迫害逃離原國籍 Syrian refugees are seeking asylum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evacuee 緊急撤離的災民 Typhoon survivors were registered as evacuees at the shelter.

講到這個話題,不得不提最近很紅的”climate refugee”(氣候難民)這個新詞。像太平洋島國居民因為海平面上升被迫搬遷,或是台灣農民因極端氣候失去耕地,這些情況都能用這個詞。不過在正式文件上,聯合國目前還是傾向用”persons displaced by climate change”這種比較嚴謹的說法。

如果想表達更強烈的無助感,可以用”uprooted”這個字。它原本是指植物被連根拔起,引申為被迫離開熟悉環境的那種痛苦。像是:”The war uprooted generations of families from their hometowns.” 這種說法在文學作品或深度報導中特別有感染力。

最近國際新聞上常看到難民危機的報導,你有想過「為什麼我們需要學流離失所的英文表達?」其實不只是為了考試,更多時候是為了能真正理解這些人的處境。當我們看到”displaced person”或”refugee”這些詞時,如果只停留在字面翻譯,很容易忽略背後的血淚故事。學好這些英文表達,能幫助我們更直接獲取國際資訊,甚至在有需要時提供實際幫助。

在台灣雖然相對安定,但全球每年有數千萬人因戰爭、天災被迫離開家園。掌握相關英文詞彙不僅能擴展國際視野,也是人道關懷的具體表現。比如說,你知道”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國內流離失所者)和”asylum seeker”(尋求庇護者)的區別嗎?這些專業術語在國際援助工作中非常重要。


英文詞彙 中文意思 使用情境
forcibly displaced 被迫流離失所 泛指因衝突或迫害被迫遷移
stateless person 無國籍人士 沒有被任何國家承認國籍
climate refugee 氣候難民 因環境惡化被迫遷徙
resettlement 重新安置 國際組織協助難民到第三國

實際運用這些詞彙時,要注意背後的敏感性。比如說”migrant”(移民)和”refugee”(難民)在法律地位上完全不同,隨便混用可能會造成誤解。現在很多國際NGO的志工招募都要求基本英文能力,就是希望志工能準確理解援助對象的需求。平常看CNN或BBC的報導時,多留意這些詞彙的用法,不知不覺就會累積起來。

語言學習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與人的連結。當我們能用英文準確描述這些處境,就等於多了一種幫助他人的工具。下次看到相關新聞時,試著用英文思考看看,你會發現自己對國際事務的理解更立體了。台灣雖然是海島國家,但透過語言我們可以跟世界各地的故事產生共鳴。

流離失所英文

何時會用到流離失所這個英文單字?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比較少會直接用到”displaced”這個詞,但在討論國際新聞或社會議題時就經常出現。像是最近烏克蘭戰爭的報導中,就常看到「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這樣的描述。這個詞特別用來形容因為戰爭、天災或政治因素,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比單純說「無家可歸」更有那種被迫、無奈的感覺。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流離失所的英文”displaced”和其他類似詞有什麼差別。其實在英文裡,描述失去家園的詞還真不少,但每個詞的用法和情境都不太一樣:

英文單字 中文意思 使用情境
displaced 流離失所 戰爭、天災等外力導致
homeless 無家可歸 泛指所有沒有固定住所的人
refugee 難民 因迫害或戰爭逃到其他國家
evacuee 撤離者 因緊急狀況暫時撤離

最近台灣附近也常聽到颱風來襲時,有些山區居民需要預防性撤離,這時候雖然他們暫時離開家園,但通常不會用”displaced”,而是用”evacuated”。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displaced”往往暗示著更長期、更被迫的情況。像敘利亞內戰造成的那種大規模人口遷徙,才是典型的”displaced”情境。

除了戰爭和天災,其實在都市更新或大型建設案中,也可能造成當地居民流離失所。這時候英文報導就可能會用”resident displacement”來描述這種情況。不過在台灣,我們比較習慣說「被迫搬遷」或「拆遷戶」,直接用”displaced”的情況相對少見。這也反映出不同社會對相同概念的表達差異。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