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特之淚的秘密,你知道嗎? | 這顆玻璃淚珠竟然刀槍不入! | 魯伯特之淚的兩極特性超神奇

2025-07-01

大家有聽過「魯伯特之淚」嗎?這個名字聽起來超浪漫,但其實它是一種超特別的玻璃工藝品。把熔化的玻璃滴到冷水裡,就會形成像蝌蚪一樣的形狀,頭部硬到連鐵鎚都敲不碎,但尾巴輕輕一捏就整個碎掉,這種反差萌真的超神奇!

魯伯特之淚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的物理特性。科學家做過實驗,發現它的頭部可以承受高達7,000大氣壓的壓力,比防彈玻璃還猛!但它的弱點就在那條細細的尾巴,只要稍微施力,整顆淚珠就會瞬間爆裂成粉末。這種「剛柔並濟」的特性,讓它成為材料科學界的寵兒。

特性 數據 比較對象
抗壓強度 約7,000大氣壓 防彈玻璃的3倍
頭部硬度 莫氏硬度6.5 接近石英硬度
破裂速度 每秒1,900公尺 比音速快5倍

在台灣其實也有不少玻璃工坊可以體驗製作魯伯特之淚,像是新竹的玻璃工藝博物館就常有相關課程。師傅會教你怎麼把燒紅的玻璃液滴進水裡,看著它「唰」一聲形成那個獨特的形狀,過程超級療癒!不過要提醒大家,製作時溫度高達600多度,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最近在文創市集也很常看到魯伯特之淚的飾品,有些設計師會把它鑲在項鍊或耳環上。因為每顆淚珠的形狀都不一樣,買到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不過店家通常會特別保護那條脆弱的尾巴,不然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讓整件作品報銷啦!

魯伯特之淚


魯伯特之淚到底是什麼?3分鐘帶你認識這個神奇小東西

大家有沒有看過那種頭圓圓、尾巴細細的玻璃小東西?它就是傳說中的「魯伯特之淚」啦!這個名字聽起來超文藝,但其實它只是一個簡單的玻璃工藝品。最神奇的是,它的頭部超級堅硬,用鐵鎚敲都敲不碎,但只要你輕輕捏住它的尾巴,整顆淚珠就會瞬間爆裂成粉末,這個反差萌真的讓人驚呆!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魯伯特之淚的製作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熔化的玻璃滴入冷水中快速冷卻。這種急速降溫的方式讓玻璃內部產生超強的應力分佈,頭部因為冷卻慢所以結構緊密,而細長的尾巴則因為冷卻快變得脆弱。這種特性讓它成為材料科學界的寵兒,科學家們常常用它來研究材料的抗壓強度呢!

特性 說明
頭部硬度 可承受約15,000psi的壓力,相當於一輛小汽車壓在上面
尾巴脆弱度 輕輕施加壓力就會導致整顆淚珠粉碎
製作溫度 玻璃需加熱至約600-800°C才能熔化形成淚滴
冷卻時間 從熔融狀態到完全冷凝固只需幾秒鐘

在台灣其實也有不少玻璃工藝工作室可以體驗製作魯伯特之淚,像是新竹的玻璃工藝博物館就常有相關課程。師傅們會教你怎麼控制玻璃滴落的角度和速度,看著熔融的玻璃在水中瞬間凝固成晶瑩剔透的淚珠,那個過程真的超療癒的!不過要提醒大家,製作時一定要戴好防護裝備,畢竟高溫玻璃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種玻璃小東西雖然看起來簡單,但背後的材料科學原理可是相當深奧。下次如果在市集或工藝展看到魯伯特之淚,不妨買一顆回家玩玩看,感受一下這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小玩意帶來的驚喜。記得要輕輕拿、小心放,不然它可是會跟你說再見的喔!

誰發現了魯伯特之淚?原來是17世紀的德國王子魯伯特親王在玩玻璃時意外發現這個神奇的物理現象。這位巴伐利亞貴族不僅是英國查理一世的侄子,還是個熱衷科學實驗的玩家,當時他把熔融玻璃滴入冷水中,創造出這種頭部堅硬、尾部脆弱的奇特結構,沒想到這個偶然的發現會成為後世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

魯伯特之淚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極端的物理特性。它的頭部可以承受數噸重的壓力,甚至連子彈都打不穿,但輕輕捏住細長的尾部就會讓整顆淚珠瞬間爆裂成粉末。這種特性讓17世紀的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現代高速攝影技術出現,才完整記錄下破裂過程的微秒級變化。


特性 數據/現象 發現年代
頭部抗壓 可承受約15,000psi水壓 1660年
尾部脆弱性 輕捏即引發連鎖爆裂 1671年
破裂速度 裂紋傳播達1,500m/s 2014年

當時歐洲皇室對這個發現超級著迷,魯伯特親王還特地帶了一批淚珠去英國皇家學會展示。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顯微鏡觀察後,在《顯微圖譜》中詳細記錄了這種「玻璃蝌蚪」的結構。有趣的是,這些小東西還成為貴族間的流行禮物,有人甚至把它們當作防身工具,畢竟那堅硬的頭部確實能當作迷你鎚子使用呢。

到了現代,研究人員發現製造過程的溫度差會形成表面壓應力和內部張應力的特殊分佈。當尾部受損時,儲存的彈性能量會以音速釋放,這種「應力鋼化」原理後來被應用在汽車擋風玻璃和手機螢幕的製造上。從17世紀的宮廷玩具到21世紀的科技材料,這個偶然的發現真的影響深遠。

魯伯特之淚

魯伯特之淚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從科學實驗到網路爆紅這個現象其實有個很有趣的發展過程。這種神奇的小玻璃珠最早在17世紀就被德國王子魯伯特發現,但真正在台灣爆紅卻是最近這幾年的事。記得我第一次在YouTube上看到魯伯特之淚的影片時,整個被它「頭硬尾脆」的特性嚇到,那個瞬間破裂的畫面真的太療癒了,難怪會讓網友瘋狂轉傳。

要說魯伯特之淚是怎麼從冷門科學實驗變成網路迷因,關鍵就在2015年左右。那時候很多國外科普頻道開始拍影片講解它的原理,用高速攝影機拍下它被壓碎瞬間的慢動作,那種「啊~」的爽感完全擊中網友的點。後來連台灣的實驗型YouTuber也跟風拍攝,用台語配音「這粒玻璃珠夭壽硬」之類的搞笑旁白,整個話題就燒起來了。

流行時間點 關鍵事件 台灣網路反應
2015-2016年 國際科普影片大量曝光 開始出現翻譯字幕版
2017-2018年 台灣YouTuber跟風實驗 FB社團出現DIY教學文
2019-2020年 成為物理課堂教材 蝦皮出現代客製作服務

其實魯伯特之淚會紅不是沒有道理,它把很難的物理原理變得超直觀。你看它那個水滴形狀的頭部可以扛住鐵鎚敲打,但輕輕捏一下尾巴就整顆爆掉,這種反差感根本就是為網路時代量身打造的內容。現在連國中理化老師都會在課堂上放這種影片,學生反而比平常更認真聽課,算是意外收穫啦。

製作魯伯特之淚的過程也變成很多人下班後的舒壓活動,只要把玻璃棒用瓦斯槍燒熔滴到水裡就能完成。不過要提醒大家,這個DIY其實滿危險的,沒戴護目鏡的話可能會被飛濺的玻璃傷到。網路上就流傳不少失敗案例,有人把廚房搞得像命案現場,還有人被老婆罵說「又在玩那個會爆炸的玻璃」。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