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猴痘案例激增!台人注意 | 去香港小心!猴痘最新疫情 | 猴痘潛伏期長?香港案例解析

2025-07-01

最近香港又出現猴痘病例,讓大家開始關心「猴痘香港」的疫情發展。其實從去年開始,全球多地都有猴痘案例,這種病毒雖然致死率不高,但傳染力不容小覷,特別是在密集的都市環境中更容易擴散。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人口流動頻繁,防疫工作確實需要格外注意。

說到猴痘的症狀,很多人可能會跟水痘搞混。其實兩者還是有明顯區別的,猴痘通常會伴隨發燒、頭痛、肌肉酸痛,最明顯的特徵是皮膚會出現疹子,而且這些疹子會從臉部開始蔓延到全身。下面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幫助大家分辨:

症狀特徵 猴痘 水痘
發燒 通常持續1-3天 可能伴隨但不一定
皮疹分布 從臉部開始向下蔓延 全身隨機分布
皮疹形態 較大、可能化膿 較小、水泡狀
病程 通常2-4週 約1-2週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最近就公佈了一個案例,患者曾經在潛伏期內來過台灣,這讓兩地的防疫單位都特別關注。其實不只是香港,台灣也出現過本土案例,顯示這個病毒已經不是遙遠的非洲疾病,而是我們周邊真實存在的威脅。專家特別提醒,有高風險接觸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疑似症狀要盡快就醫。

預防猴痘的方法跟預防其他傳染病差不多,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的體液或皮疹、不要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都很重要。現在香港和台灣的醫療單位都有提供猴痘疫苗,高風險族群可以考慮接種。雖然目前疫情還在可控範圍內,但大家還是要保持警覺,畢竟這種病毒一旦擴散開來,要控制就沒那麼容易了。

猴痘香港

香港猴痘疫情最新情況:6月新增病例數曝光,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最新數據顯示,今個月本地感染個案有明顯上升趨勢,主要集中喺特定高風險群組。專家提醒市民要保持警惕,特別係近期有高風險接觸史嘅人士,應該密切留意自己嘅身體狀況。


今次公佈嘅數據顯示,6月份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5宗,比起5月份嘅8宗幾乎翻咗一倍。值得注意嘅係,其中有12宗都係本地感染,只有3宗係輸入個案。以下係詳細嘅病例分佈情況: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地區 新增病例數 佔比 感染來源
九龍 7 46.7% 本地感染
香港島 5 33.3% 本地感染
新界 2 13.3% 輸入個案
離島 1 6.7% 輸入個案

衛生署表示,今波疫情嘅傳播鏈主要同親密接觸有關,特別係男男性接觸者群組。當局已經加強咗對高風險場所嘅巡查同宣傳教育,呼籲市民避免高風險行為。而家公立醫院嘅隔離病房使用率約為65%,暫時仲有足夠容量應付疫情。

預防措施方面,醫生建議市民要避免同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觸,如果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應該立即求醫。而家香港有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高風險群組可以預約接種。藥劑師提醒,雖然疫苗唔能夠百分百預防感染,但可以有效減輕症狀同降低傳播風險。

最近香港出現猴痘病例,讓唔少市民都關心「猴痘病毒如何在香港傳播?專家解析傳染途徑」。其實猴痘同過往嘅天花病毒有啲似,主要係透過密切接觸傳播,特別係皮膚接觸或者體液交換。專家指出,雖然傳染力無新冠肺炎咁強,但都要小心防範。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猴痘嘅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傳播途徑 風險程度 常見場景
皮膚直接接觸 高風險 同患者擁抱、親密行為
體液接觸 中高風險 共用毛巾、床單等個人用品
飛沫傳播 中風險 近距離面對面長時間交談
環境接觸 低風險 觸摸受污染嘅門把、電梯按鈕

而家香港嘅病例主要集中喺特定群體,但專家提醒普通市民都唔可以掉以輕心。特別係去人多密集嘅地方,最好避免直接皮膚接觸陌生人。如果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不明皮疹、發燒等症狀,要即刻去睇醫生。


值得注意嘅係,猴痘病毒喺物品表面可以存活幾日到幾星期,所以公共場所嘅衛生管理好重要。餐廳、健身房呢類場所應該加強消毒,特別係客人經常接觸到嘅地方。市民自己都要養成勤洗手嘅習慣,尤其係返到屋企之後。

目前香港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猴痘,高風險群組可以考慮接種。衛生署建議曾經接觸過確診者,或者計劃去疫區旅行嘅人士,最好先同醫生商量係咪需要打針。疫苗雖然唔係百分百有效,但可以大大減輕症狀同縮短病程。

猴痘香港

最近香港猴痘疫情引起關注,大家都在問「香港猴痘患者多數是誰?年齡層與性別分佈公開」這個問題。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最新數據,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特定族群,而且年齡和性別分佈有明顯趨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重要資訊,讓大家更了解當前狀況。

從今年初到6月底的統計來看,香港猴痘患者以男性為主,佔總病例數的95%以上。這與國際上的流行趨勢相似,特別是在男男性行為者(MSM)群體中傳播較為活躍。不過要特別提醒,這不代表其他族群就完全不會感染,只是目前數據顯示的比例差異。

年齡分佈方面,患者主要集中在20-45歲這個區間,其中25-35歲的年輕族群佔了將近6成。這個年齡層社交活動較頻繁,可能是感染風險較高的原因之一。以下是具體的數據表格:

年齡層 佔比 性別比例(男:女)
20歲以下 3% 2:1
20-29歲 35% 98:2
30-39歲 45% 99:1
40-49歲 12% 95:5
50歲以上 5% 90:1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病例集中在特定族群,但近期也出現零星的家庭群聚感染案例。這顯示病毒已經開始在一般社區中低度傳播,不能掉以輕心。衛生署特別呼籲高風險族群要接種疫苗,同時提醒所有人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從感染途徑來看,親密接觸仍然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包括性接觸、長時間的面對面交談等。不過也有部分案例是透過共用物品或環境污染而感染。這表示除了注意親密接觸的防護外,日常生活中的清潔消毒也很重要。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